蒙特梭利生平

 

蒙特梭利小傳



 
瑪麗亞‧蒙特梭利,1870年誕生於義大利的契阿瑞發里(Chiarvalle),父親亞力山卓(Alessandro)一生擔任公職,母親瑞倪爾德‧史多潘尼(Renilde Stoppani)受過良好教育,進取且有遠見。他們家中書香滿盈,因為瑞倪爾德深愛閱讀,她的女兒耳濡目染,也有著相同的喜好。

1875年,蒙特梭利舉家遷往羅馬。翌年,瑪麗亞進入托倫蒂諾(Tolentino)的聖尼可羅街(Via di San Nicolo)公立小學就讀。隨著受教日深,瑪麗亞也開始突破限制婦女生涯的種種藩籬。18861890年間,她就讀於李奧那多‧達文奇技術學校(the Regio Istituto Tecnico Leonardo da vinci),並立志成為工程師,這是當時的婦女前所未聞的。後來,在某一刻,由於某種自己都無法解說的因緣,她改變了當工程師的初衷,決定成為一名醫生。

在當時,婦女進入醫科學校是大家難以想像的。然而,似乎教宗李奧十三世(Pope Leo XIII)曾出面為她說項,因此她於1890年進入了羅馬大學,先研讀物理、數學及自然科學。1892年,她通過考試,獲得了資格證書,讓她得以進入醫學院。

在醫學院中,她的男同學對她的出現都抱著敵意,無疑地也感到些許威脅。因當時的社交慣例,瑪麗亞被排拒在解剖課與解剖實習門外──一名女子與男同學一起注視裸屍,被視為不得體之舉──她只好在下課後自己做解剖功課。

蒙特梭利在自傳中,提到求學時關鍵的一刻。一天晚上,她獨自做完解剖,離去時心中升起放棄習醫的意念。在回家的路上,她遇到了一個帶著兩歲男孩的乞丐婆,那個男孩正把玩著一片彩紙。男孩臉上洋溢的快樂與玩弄紙片時專注,令她深受感動。被一種無法言傳的情緒所撼動,她轉回頭,直接走回了解剖室。或許從這個貧困男童的舉動,她找到了終身的職志。


1896年,瑪麗亞頂著全義第一位女醫師的殊榮,畢業於羅馬大學,隨即受聘於大學附設的聖吉歐凡尼醫院(San Giovanni Hospital)工作。當年稍晚,她代表義大利出席一項爭取婦女權益的國際會議,在演說中闡述了社會改革的必要,主張女性和男性應同工同酬。

1896年十一月,瑪麗亞又身兼羅馬聖史比瑞托醫院(Santo Spirito hospital)的外科助理醫生。在那兒,她的工作主要接觸的是貧民,尤其是貧民子弟。懸壺濟世的她,在診治醫療病患同時,總是關心患者是否得到溫飽,因而以照顧病患的方式聞名。1897年,她自願加入羅馬大學精神科的一項研究計畫,在那兒結識了共事的玖賽沛‧蒙特沙諾(Giusseppe Montesano),並發展出一段情緣。

她的工作之一,是探訪羅馬的瘋人院,尋找帶回精神科治療的對象。有一次,她看到了一群孩子聚集在空無一物的房間,她瞭解到,這些孩子的環境剝奪了他們自然渴望的感官刺激,因而有這樣的境遇。她開始盡其所能,閱讀有關智能不足兒童的論文,更特別研讀十九世紀初,兩位法國學者:尚-馬克-蓋柏‧伊塔(Jean-Marc-Gaspard Itard)及愛德華‧塞根(Edouard Seguin)具有創見的著作。她的聰穎使她深入理解他們的著作,因此便著手將它們從法文譯成義大利文。




189798學年,她為了增進教育方面的知識,又在大學裡選修教育課程,研讀盧梭(Rousseau)、裴斯塔洛齊(Pestalozzi)及福祿貝爾(Froebel)的著作。福祿貝爾曾於1837年為幼兒創設了一所學校,當時可謂激進的改革。這所學校德文名為Kleinkinderbeschaeftigungsanstalt(意為滿是幼兒的學苑),雖然貼切但卻冗長累贅,這也是現代「幼稚園」(Kindergarten)一詞的由來。福祿貝爾深信遊戲在幼年早期學習中的價值,發展出一套玩具及教材,名為「恩物」(gifts),這些東西開啟了蒙特梭利教具的先河。

1897年,蒙特梭利獲邀在士林(Turin)舉行的全國醫學會議上致詞。她提出了引人爭議的理論,主張智能不足及智能障礙者缺乏關愛,是造成他們犯罪的主因。1898年,她繼續擴充她的理論,並於同年九月在杜林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上,申述社會的進步及政治經濟,植根於普遍受到支持的教育措施。透過教育進行社會改造的理念,在蒙特梭利往後的一生中逐步地發展並日臻成熟。




1898年年底,義大利組成了一個委員會,籌募基金,以便成立一個全國性的醫學教育協會,名為「教育遲緩兒童全國聯盟」(National League for the Education of Retarded Children)。蒙特梭利躋身代表之一,因此於1899年展開巡迴演講,這給了她機會整合自己的論點,包括婦女的解於,貧因的減輕,幼兒教育以及一個平和、繁榮的文明基礎等。倘若她活在當今,她所倡導的這些理念也超乎時代,更遑論,一個世紀之前,年方二十七的年輕婦女,公然如此倡言。

蒙特梭利參與教育遲緩兒童全國聯盟,使她同時與玖賽沛被任命為新機構──精神異矯正學校(Orthophrenic School)的主任,這所學校接受各種不同程度失常及殘障的孩子。1900年七月間,這些孩子的進展已令人刮目相看,因此從各個不同的重要機構前來訪問的人士絡繹於途。蒙特梭利在這所學校工作了兩年,對她的工作、教學、白天觀察、晚上作筆記等,都抱持著科學的分析態度。她認為在這段期間,她才真正瞭解教育學;也是在這兒,她發展出有關教具的理念,遠遠超乎了前輩塞根、伊塔及福祿貝爾。


她與玖賽沛的關係,逐潮發展成一段戀情,並於1898年產下一子,名為馬里歐(Mario)。她把孩子寄養在羅馬近郊的一個家庭中,雖然瑪麗亞常探訪兒子,但馬里歐是在年紀稍長才知道瑪麗亞是他的母親。母子情深,因此後來他不但和母親合作、四處旅行,更在她去世後克紹箕裘。

1901年,瑪麗亞離開了精神異常矯正學校,全力浸淫於教育哲學及人類學的研究。接下來,她於1904年受聘教於羅馬大學的教育學院,直到1908年為止。

羅馬在這段期間,發展迅速,在投機熱潮下,有些建築公司和地主倒閉破,一些未完成的工地很快成為違章住宅。其中一個是位在羅馬舊城牆與墳場之間的聖羅倫茲區(San Lorenzo)。一個有錢的銀行家集團──貝尼‧司塔比立集團(Beni Stabili),出面挽救了這個建築計劃,將工地改為公寓集團住宅,很快地就住滿了貧困的勞工家庭。由於父母成天在外工作,年幼的孩子便在新完工的建築恣意破壞,貝尼‧司塔比立向蒙特梭利博士求救,希望她能找些事讓孩子做,以免他們再破壞房舍。

蒙特梭利抓住這次和正常兒童工作的機會,帶來一些在精神異常矯正學校發展出來的教具,創建了第一所的「兒童之家」(Csas dei Bambini)。由於別人並不指望這些孩子真能有甚麼成就,她反而能放手一試。她在兒童的環境中放置了許多東西,但只留下孩子熱中的。蒙特梭利瞭解到,當環境中活動的安排是配合兒童的自然發展,這樣的環境便能讓孩子有能力自我教育。後來她稱這個為「自發教育」(auto-education)



1914年,她寫道:

「我並未發明一種教育法,我只是讓一些兒童有機會活下去。」

現代科學對兒童成長、發展及學習方式的發現,在在都增強了她的論點,這是對她的洞見的一項明證。在兒童之家的孩子,個個進展神速,很快地,五歲大的孩子已經能讀寫。有關蒙特梭利新教學法的消息不脛而走,許多人前來親眼目睹她如何獲致如此成就。1909年夏天,她首度開班授徒,對大約一百名學生,傳授幼兒教育的特殊方法。她這段時間的筆記,後來集結成«蒙特梭利教學法» (The MonTessori)一書,隨後於1912年在美國出版,並成為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一。

1912年十二月二十日,蒙特梭利的母親去世,享年七十二歲。喪母之慟影響瑪麗亞至劇,因此翌年,她便把兒子馬利歐帶回羅馬團聚。

接下來,蒙特梭利教學法進入了廣為傳提的階段。各種蒙特梭利學會、訓練課程及學校,在全球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茁生,蒙特梭利也四處奔波演講、授課,主要地區是美國,但她的足跡也及於英國及荷蘭。美國的蒙特梭利運動方興未艾,愛迪生(Thomas Edison)與貝爾(Alexander Granham Bell)出面邀請她訪美。貝爾本身是美國蒙特梭利學會(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)會長,而當時美國總統的千金瑪格麗特‧威爾遜(Margaret Wilson)則擔任學會秘書。然而,多數的擴展都基礎不穩,並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而扭曲。當時蒙特梭利無獨立收入,全球各地以她之名展開的運動卻勃然開展,要與這些發展接上線,對她而言可能相當困難,因此她便愈來愈關切她的「財富」,國際蒙特梭利協會(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, AMI)應運於1929年誕生於丹麥。今日,該協會仍督導全球四十五所全時的訓練學校,這些學校負責培訓0-3, 3-6, 6-12歲等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教師。

1917年,蒙特梭利自美返歐後,她主要的基地移轉到西班牙的巴塞隆納,當地為她成立了一個Seminari Laboratori de Pedagogia,而當時馬里歐也與他第一任妻子海倫(Helen Christie)結婚。她的兒子、媳婦相偕來西,四個孫輩也相繼在西班牙出世:孫子是小馬里歐(Mario Jr.)與羅嵐多(Rolando),孫女則名為馬麗蕾娜(Marilena)與瑞倪爾德(Renilde)。其中最年幼的瑞倪爾德,是當今國際蒙特梭利協會的秘書長。




瑪麗亞立志創設一個研究並發展她早期教育的教學法的常設據點,但她在西班牙期間,每一次的契機都因歐洲法西斯主義的抬頭而受挫。1933年,德國境內的所有蒙特梭利學校被勒令關閉,在柏林,她的肖像與成堆的著作被引火焚燬;預定於1934在柏林召開的第三屆蒙特梭利大會,也被迫取消。同年,墨索里尼要求將義大利的蒙特梭利學校納入法西斯青年運動,卻遭到蒙特梭利拒絕之後,全境的蒙特梭利學校也被迫關門。西班牙內戰爆發,蒙特梭利一家不得不拋棄在巴塞隆納的家園,於1936年夏天遷往英國。離國喪家之後,他們又從英國轉往荷蘭,留駐在荷蘭銀行家之女艾逹‧皮爾森(Ada Pierson)的家中。當時馬里歐已與前妻仳離,後來與艾逹結婚。

當時,他們籌畫在荷蘭的拉蘭(Laren)設立一所示範學校,阿姆斯特丹則成為國際蒙特梭利協會總部所在,蒙特梭利似乎前景可期。1939年,馬里歐陪同瑪麗亞到印度旅行,並在巡迴演講之後,於馬德拉斯(Madras)進行三個的月的訓練課程,但這一去,卻待了七年無法返歐。隨著戰爭的開打,身為義大利公民的蒙特梭利家族也受到影響,馬里歐被監禁,瑪麗亞則遭到軟禁。她在科帶卡那爾(Kodaikanal)避暑,那一段經歷引導她思考所有生物間的關係,這是她直到終老前都不斷省思的一個主題,後來衍為「全宇宙教育」(cosmic education),是六至十二歲學童學習的主軸。蒙特梭利在印度期間,受到良好照顧,也會晤了甘地、尼赫魯及泰戈爾等名人。她七十大壽時,對印度政府提出釋於馬里歐的請求獲准,母子倆又攜手對數以百計的學生講學。




1946年,他們終於返回荷蘭,與戰爭期間受到艾逹照顧的孫兒團聚。1947年,高年七十六的蒙特梭利以「教育與和平」(Education and Peace)為題,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說。

1949年,她首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,其後又被提名了兩次;1950年,在佛羅倫斯召開的教科文組織大會上,該組織的署長波德(Jaime Torres Bodet)讚譽她為教育與世界和平的象徵。

蒙特梭利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1951年,她參加了倫敦舉行的第九屆國際蒙特梭利大會。1952年五月六日,她逝世於艾逹荷蘭的家中,愛子馬里歐隨伺在旁,而她的遺志也由馬里歐繼承。



這項工作現在仍在全球各地進行,受惠的有各種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孩子,今日,它的意義和過去一樣深遠。



文章摘錄自<蒙特梭利英文的讀與寫>Lynne Lawrence著